参观申请 参展申请

【行业新闻】知识点 | 揭秘!聚氨酯硬泡的导热系数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降低其导热系数

发布时间:2025-08-29

聚氨酯硬泡的导热系数(λ)是衡量其保温性能的核心指标,数值越低(通常目标<0.022 W/(m・K)),保温效果越优异。其导热系数受泡孔结构、泡孔内气体、原料特性、密度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影响,可通过针对性优化实现降低。以下是具体分析:


图片

影响聚氨酯硬泡导热系数的关键因素

图片
图片


热量传递通过三种方式进行:热传导(通过固体或气体分子传递)、热对流(通过气体流动传递)、热辐射(通过电磁波传递)。聚氨酯硬泡的导热系数是这三种传热方式的综合结果,具体影响因素如下:


1

泡孔结构:决定热量传递路径

泡孔是硬泡的核心结构单元,其形态直接影响热传导和对流效率:


闭孔率:

闭孔率越高(理想>95%),泡孔内气体被封闭,无法形成对流,热对流占比显著降低(闭孔率从 80% 提升至 95%,导热系数可降低 0.003-0.005 W/(m・K))。若闭孔率低(<90%),泡孔连通形成 “气流通道”,热对流增强,导热系数上升。


泡孔大小与分布:

泡孔越细密均匀(直径 20-50μm),热传导路径越长(热量需绕过更多泡孔壁),且小泡孔的气体对流更弱(小空间内气体流动受限)。若泡孔粗大(>100μm)或分布不均,局部大泡孔会成为 “热桥”,导热系数升高(如泡孔直径从 50μm 增至 150μm,导热系数可上升 0.002-0.004 W/(m・K))。


泡孔壁厚度:

适度增厚的泡孔壁(但不过度致密)可延长固体热传导路径,降低热传导效率。若泡孔壁过薄(<5μm),易破裂导致闭孔率下降;过厚则增加固体热传导占比,反而使导热系数上升。


2

泡孔内气体类型:影响气体热传导

泡孔内气体的导热系数是决定硬泡导热系数的关键(气体热传导占比约 60%-70%),不同气体的导热系数差异显著:


空气:

导热系数约 0.026 W/(m・K),若泡孔内为空气(如发泡剂完全挥发后),导热系数较高。


物理发泡剂气体:

环戊烷:导热系数约 0.015 W/(m・K),是目前常用的低导热发泡剂;

HFC-245fa:导热系数约 0.016 W/(m・K),但因温室效应问题逐步被替代;

二氧化碳(化学发泡产物):导热系数约 0.016 W/(m・K),但过量会导致泡孔粗大,间接升高导热系数。


气体扩散与老化:

若发泡剂气体(如环戊烷)因泡孔壁不致密而缓慢扩散(被空气替代),长期使用中导热系数会逐渐上升(5 年可能上升 0.003-0.005 W/(m・K))。


3

原料与配方:影响泡孔壁致密性

原料的化学结构和配方参数决定泡孔壁的致密性和稳定性,进而影响固体热传导:


多元醇与异氰酸酯类型:

高官能度多元醇(如蔗糖基聚醚)与聚合 MDI 反应形成的泡孔壁交联密度高、结构致密,固体热传导更低(比低官能度多元醇体系低 0.001-0.002 W/(m・K))。


异氰酸酯指数(R 值):

R 值过高(>1.2)会导致泡孔壁过度交联而脆化,易破裂(闭孔率下降);R 值过低(<1.0)则泡孔壁疏松,固体热传导升高。适宜的 R 值(1.05-1.15)可形成致密且韧性的泡孔壁。


4

 密度:存在最优区间

硬泡密度与导热系数呈 “U 型” 关系:


密度过低(<25 kg/m³):泡孔壁过薄,闭孔率下降,气体对流增强,导热系数上升;

密度过高(>60 kg/m³):泡孔壁过厚,固体热传导占比增加,导热系数反而升高;

最优密度区间:30-50 kg/m³,此时泡孔壁厚度适中、闭孔率高,导热系数最低(通常<0.022 W/(m・K))。


5

环境因素:吸水与温度影响

吸水率:硬泡吸水后,水分替代泡孔内低导热气体(如环戊烷),而水的导热系数(0.6 W/(m・K))远高于气体,导致导热系数骤升(吸水率每增加 1%,导热系数可上升 0.002-0.003 W/(m・K))。


使用温度:低温环境下(如 - 30℃以下),泡孔内气体分子运动减缓,热传导降低;但温度过高(>60℃)会加速发泡剂扩散,同时泡孔壁热运动增强,导热系数上升。


图片

降低聚氨酯硬泡导热系数的关键措施

图片
图片


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可通过优化泡孔结构、选择低导热气体、提升原料匹配性及控制环境干扰等方式降低导热系数:


1

优化泡孔结构,抑制热对流与传导

提高闭孔率:

选用高效泡沫稳定剂(如硅氧烷 - 聚醚共聚物,添加量 1.5%-2.5%),降低体系表面张力,稳定气泡界面,使闭孔率提升至 95% 以上;同时控制凝胶与发泡反应同步(通过催化剂比例调节),避免泡孔壁破裂。


细化泡孔尺寸:

采用高剪切混合设备(如高压撞击混合器),确保原料混合均匀,促进气泡成核数量增加(成核越多,泡孔越小);配合低黏度多元醇(25℃黏度 2000-4000 mPa・s),使泡孔直径稳定在 20-50μm,且大小偏差<20%。


2

选用低导热发泡剂,降低气体热传导

优先使用低导热物理发泡剂:

以环戊烷为主(导热系数 0.015 W/(m・K)),可单独使用或与少量 HFC-365mfc(导热系数 0.014 W/(m・K))复配,替代高导热的二氧化碳(化学发泡)或空气。


减少化学发泡剂(水)用量:

水与异氰酸酯反应生成 CO₂(导热系数 0.016 W/(m・K)),且过量水会导致泡孔粗大,建议水用量控制在多元醇的 0.5%-1.0%,并与物理发泡剂复配(物理发泡剂占比≥80%)。


抑制发泡剂扩散:

通过配方优化(如增加交联密度)提升泡孔壁气密性,或在硬泡表面复合铝箔 / 阻隔膜,延缓发泡剂被空气替代的速度,长期维持低导热性。


3

优化原料与配方,增强泡孔壁致密性

选用高官能度原料:

多元醇选择 4-6 官能度的蔗糖 - 甘油共聚聚醚(羟基值 350-450 mgKOH/g),异氰酸酯选用高官能度聚合 MDI(官能度 3.2-3.5),反应后形成高密度交联网络,泡孔壁更致密,固体热传导降低。


控制密度在最优区间:

通过调整发泡剂用量(物理发泡剂占体系 5%-12%),将硬泡密度控制在 35-45 kg/m³,平衡泡孔壁厚度与闭孔率,避免密度过高或过低导致的导热系数上升。


4

减少环境干扰,维持长期低导热

提升抗水性:

添加疏水剂(如有机硅烷,用量 0.5%-1.0%)或采用聚酯多元醇(耐水性优于聚醚),将吸水率控制在<1%(24 小时浸泡),避免水分渗入增加导热系数。


添加红外反射助剂:

在配方中引入纳米级红外遮光剂(如二氧化钛、氧化锌,用量 1%-2%),或在硬泡表面复合铝箔(反射率>80%),减少热辐射传热(可降低导热系数 0.001-0.002 W/(m・K))。


图片

总结

图片
图片

聚氨酯硬泡导热系数的核心影响因素是泡孔结构(闭孔率、大小)和泡孔内气体类型,降低导热系数的关键在于:通过助剂与工艺优化形成 “高闭孔、细密均匀” 的泡孔结构,选用低导热物理发泡剂,同时通过原料匹配和抗水设计维持结构稳定性。通过综合措施,可将硬泡导热系数降至 0.018-0.020 W/(m・K),显著提升其保温性能。


主办单位

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联系我们

电话:400-916-2668

邮箱:daqinexpo@163.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大道东688号

  • 扫码关注获取
    更多展会资讯

Copyright © 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117301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