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未来的新兴力量
当特斯拉Optimus在工厂中精准抓取零件,优必选Walker S1在产线实现质检效率翻倍,这些人形机器人的每一次灵巧动作,都离不开发泡材料的"骨骼支撑"与"神经感知"。作为机械工程与材料科学的交叉结晶,发泡材料正以轻量化、高缓冲、柔性传感等特性,成为人形机器人突破技术瓶颈的核心材料。
据Omdia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将达34万台,市场规模超640亿元;2035年出货量突破500万台,规模攀升至4000亿元。航空航天领域对轻量化、高精度与可靠性要求严苛,人形机器人可参与地面测试与太空作业,而发泡材料在结构减重与振动控制中不可或缺;家庭场景中,老龄化与品质生活需求驱动下,人形机器人正以陪伴护理、教育娱乐等角色渗透,未来或成家庭标配;医疗领域则助力高精度手术与康复训练;商业服务场景中,其迎宾接待、服务效率优化能力,正随多场景拓展释放市场潜力。
而这场材料革命的前沿阵地,将聚焦于2025年11月5-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的Interfoam China 2025上海国际发泡材料技术工业展览会——亚太地区覆盖发泡材料全产业链的专业盛会,将为全球机器人企业提供从材料选型到技术落地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发泡材料——构筑人形机器人
人机交互与结构防护:触感与安全
发泡材料通过模拟类人触感与碰撞防护实现安全交互。头部外壳与四肢外层采用TPU、EVA泡沫,通过形变吸收碰撞能量,兼顾人机安全与部件防护;手掌指尖嵌入低密度TPU泡沫,提升抓取摩擦力并保护脆弱物品。典型案例包括:特斯拉Optimus Gen3关节采用TPE微发泡材料,减重25%且回弹寿命达500万次,触感接近人体皮肤;宇树H1仿生手通过分层发泡设计(内部减震层+外部致密层)实现抓取误差<0.1mm;傅利叶Care-bot GR-3搭载润阳科技固特棉作为"肤质内衬",以柔肤包覆与全感交互系统重新定义人机交互边界。
内部结构优化:减震、隔热与轻量化
内部结构中,高性能聚氨酯闭孔发泡材料(如PORON泡棉)用于电机与传感器垫片,通过振动吸收降低噪音并防止部件松动;电池模块采用发泡材料包裹,同步实现轻量化与冲击防护。金属发泡材料领域,泡沫铝凭借0.2-0.4g/cm³低密度与高比强度特性,成为机器人骨骼优选方案——中奥汇成与比利时VITO合作的泡沫金属项目已实现机器人减重与成本双降;方耀楚团队通过泡沫铝填充薄壁方管优化,实现质量降低31.61%、压溃力效率提升16.23%,验证了其在轻量化与耐撞性上的优势。
传感功能:柔性与感知
发泡材料与导电组分结合,构建机器人"电子皮肤"核心载体。赵伟团队开发的MGA-ETPU压力传感器,灵敏度达0.08kPa⁻¹(0-8kPa)与0.264kPa⁻¹(8-10kPa),部署于ETPU鞋底可实现步态识别;王凡团队以木质素与氧化还原石墨烯制备的导电泡沫,压缩形变达90%仍保持稳定,可检测0.5Hz-2Hz物理频率,低成本生物基特性推动规模化应用;杨柳团队通过表面微凸TPU微孔片材结构设计,进一步提升压力传感灵敏度,丰富了触觉感知技术路径。
国内外发泡材料——现状与差异
国外:技术垄断与高端市场主导
超高耐久性指标:
罗杰斯PORON®4701-60聚氨酯泡棉70℃压缩永久变形率仅10%,拉伸强度1.7MPa(国内普通PU为0.8-1.2MPa),回弹寿命超500万次,适配高频关节运动;国内同类产品300万次后性能显著衰减。
极端环境适应性:
国外发泡硅胶(如Z-Foam™800-10SC)可耐受-60~200℃宽温域,耐老化性能突出;如特斯拉Optimus关节TPE材料-40℃仍保持90%自修复能力,国内同类材料-30℃即明显脆化。
轻量化与力学性能的平衡:
特斯拉Optimus用微发泡TPE密度0.3g/cm³,较国内常规EVA(0.4-0.6g/cm³)减重25%,冲击吸收效率提升40%,膝关节能耗降至传统弹簧1/3,直接提升续航。
微孔发泡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Zotefoams超临界氮气发泡技术实现TPE材料1-100μm均匀闭孔,表面精度±0.02mm;国内同类工艺泡孔偏差超±0.1mm,导致异形结构(如面部轮廓)贴合度不足。
专利与认证领域:
全球发泡材料前50专利日本占28席、美国9席,罗杰斯关键技术垄断导致国内企业需支付15%-20%授权费;国外材料普遍通过REACH、UL 94 V-0等认证,国内认证周期长3-6个月、成本高20%-30%。
高端市场的技术封锁:
医疗级领域,圣戈班NORSEAL®等通过ISO10993生物相容性认证,国内同类材料仅少数通过CFDA认证,且细胞毒性、致敏性测试通过率低,限制医疗康复场景应用。
国内:细分突破与进口替代加速
国内企业在电子皮肤、低成本方案及环保材料领域实现突破:祥源新材压电功能层(厚度100μm,灵敏度0.1N)成本仅为美国Tekscan的50%,已通过特斯拉Optimus测试;宇树科技H1仿生手采用分层发泡设计(内部减震+外部致密层),抓取误差<0.1mm,较全进口方案降本60%;湖北祥源新材生物基TPE发泡材料碳足迹减少60%,已进入小米供应链。
润阳科技“固特棉”(交联聚烯烃发泡材料)凭借低烟无卤、-40~120℃耐温特性,应用于机器人线缆缓冲与结构填充,其环保耐候性适配家庭、医疗场景,丰富了国内机器人发泡材料品类。学术研究方面,李景瑞团队开发的木质素基聚氨酯泡沫集成压力传感与电磁屏蔽功能,张赞团队通过第二相增强泡沫铝复合材料提升力学性能,为国产材料在机器人骨骼应用奠定基础。
未来市场展望
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将驱动发泡材料需求升级。性能上需突破耐极端环境(如-50℃极寒、高湿度)特种材料及集成传感、自修复的智能材料;应用层面,泡沫铝骨骼轻量化、导电发泡电子皮肤等方向将深化,赵伟、王凡等人的传感材料研究为机器人“触觉神经”提供技术路径。
产学研需协同突破超临界流体发泡机等微孔设备与精密成型工艺,结合“材料-算法-结构”一体化设计(王宏岗提出),推动材料与驱动系统动态匹配。政策上,国内需加快人形机器人材料标准制定(多项标准起草中),规范性能测试与可靠性评估,助力国产材料进入全球供应链。
未来,随着发泡材料技术突破与成本优化,其与人形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将推动产业从“机械执行”向“智能交互”升级,开启智能装备时代新篇章。
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江苏大秦国际展览有限公司
电话:400-916-2668
邮箱:daqinexpo@163.com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苏州大道东688号
扫码关注获取
更多展会资讯